导入数据...
欣欣此生意,自尔为佳节——宜宾市筠连县蒿坝中心学校
[川教观察]  [手机版本]  [扫描分享]  发布时间:2023年5月10日
  查看:4369
  来源:

把健康带给学生,让快乐伴随学生,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阳光的心态,是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原则与追求。今天我们探访的这所学校早在2012年便被认定为成都市篮球传统项目学校。学校以篮球运动作为体育龙头项目带动学校体育工作,突显篮球类精神文化,形成鲜明风格,走上了优质、特色的发展道路,也让学生爱上了体育运动。这究竟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,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去看看吧!

宜宾市筠连县蒿坝中心学校

宜宾市筠连县蒿坝中心学校,学校建校于1942年,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。校长陈永双为我们热情的介绍道:学校现有教师74人,学生1273人,其中苗族同胞就占了四分之一,学校将民族传统文化与阳光体育锻炼融为一体,形成独具特色的大课间竹竿舞。

民族特色课间操

竹竿舞又称跳竹竿,是苗族的特色舞蹈。持竿者两人一组,伴着音乐有节奏地碰击竹竿;跳舞者随着竹竿的分合,潇洒自然地跳跃其间。方队中间由中心大圆,左右两边各一个小圆组成,彼此互相联缀,疏密相间。圆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组成,象征着师生和谐、民族团结,学校通过竹竿舞让全体师生体验了民族文化、促进了民族交流。

女子篮球队

蒿坝镇中心校女子篮球队组建于2005年,这16年来,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、物力,为女篮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。生活上,为女篮提供宿舍、厨房,24小时供热水,每年4套服装、球鞋;学习上,对女篮学习提出更高要求,班主任与训练教师协调好队员训练时间,时常关注女篮成绩的稳定性,对学生薄弱学科进行课下辅导;心理上,学校领导及行政人员,不定期与女篮队员进行交流,关心她们的生活、学习、家庭情况,为家庭贫困的女篮队员每学期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,为女篮外出参赛做好一切后勤保障。
与此同时,蒿坝镇女篮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,蒿坝镇人民政府、筠连县课后服务中心、筠连县卫计局每年赞助或奖励蒿坝镇女篮2万及以上的训练装备费用,社会各界长期关注着女篮的培养与发展。

主持人体验

在朱教练的邀请下,主持人也加入了篮球队的训练队伍,跟随同学们在山间道路上进行跑步训练。

同学们在山间跑步的情景让主持人想起一部微电影—《摇篮》,也就不得不提到一位重要人物-范钦刚。

风云人物 范钦刚

蒿坝镇中心校的体育教育发展离不开范钦刚老师的努力,范老师目前在筠连县业余体校担任校长,也时常回到蒿坝镇中心校指导孩子们的训练,看见我们的到来,范老师热情的为我们讲述起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历程。

范老师是语文老师出身,当年在开展语文教学的同时,逐渐发现有很多的山里孩子因为家庭条件或者地理因素,在成长过程中,缺失了一些快乐。范老师认为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体育带来的快乐是非常大的,于是萌生了让山区的孩子们都能感受到这种快乐的想法。

但在农村学校创建一个篮球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首先,最大的困难是思想上的困难,在那个年代一个偏远的农村学校,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。但教育应该是全面的,不仅要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,体育、德育、美育也是孩子们成长中应该学习的。其次就是物质上的困难,这个偏远的山区,篮球队创建之初,条件十分艰苦。整个学校只有一个坑坑洼洼的篮球场和九个劣质的胶皮篮球。第三就是学校并没有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,这在当时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困难。

但是范老师通过逐步的摸索,一步一步解决了问题。在微电影《摇篮》中也提到了,范老师通过网络去学习篮球技巧,再通过学习理解后,按照孩子们的情况去开展训练,解决了训练方法的问题。在这个过程中,范老师带领着孩子们一起训练、一起做饭、一起生活,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什么是团结、什么是合作,同时也体会到了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队友情。篮球队存在的意义不仅是要带着孩子们锻炼身体,更让他们体会到成长的快乐,还给这些留守、单亲家庭的孩子家庭般的温暖,让他们在学校的关怀下能够健康、快乐地成长。

队员们有话说

王丹:“我觉得篮球带给我很多快乐,让我认识到了很多好朋友。”

周梦婷:“对于我们山村的孩子,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出路,而这条篮球路,对于我来说是热爱,也是一条出路。经过后来的训练,我可以在篮球这方面结识到更多的朋友。可以出去打比赛,开阔我的眼界,从球队中取长补短,然后在挫折中成长,有不一样的滋味。”

体育课堂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阵地,将文化学习和民族团结的思想融入到体育锻炼当中是开拓创新,是五育并举,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展现。同时也是孩子们能够带着梦想起飞的跑道。欣欣此生意,自尔为佳节。在优秀的教育环境下,孩子们定能绽放出更美的花朵。

【播出时间:2023年5月9日20:25分、5月9日23:40分】

【编辑:向宏】


(微信扫描分享)